怯薛是突厥-蒙古语,汉译“宿卫”,是蒙元时期的禁卫军。辽、金时,蒙古高原各部落首领皆有宿卫亲兵。成吉思汗在征战乃蛮前,也组建了自己的卫队,宿卫八十人负责夜间值守,散班七十人负责白天护卫。1206年蒙古建国,成吉思汗将小规模的禁卫军扩充到一万人,其中一千名宿卫,一千名箭筒士,八千名散班,形成一个庞大的直属大汗的中央常备军。因为他们分成四班,每班值勤三天,轮番护卫大汗,所以被称为“怯薛”,就是“番值”的意思。怯薛成员来自千户长、百户长和“白身人”即自由人的子弟,他们的统帅是元初四杰,即木华黎、赤老温、博尔忽、博尔术,故又称“四怯薛”。
怯薛制带有明显的家臣制度的特点,在大汗帐幕中值夜时,怯薛常“休寝榻下”。有一次大汗中夜有需,招呼在床后值夜的卫士,但这个怯薛太困了,没有及时醒来,大汗遂命侍寝的妃子把他踢醒,生动反映了大汗和怯薛之间的个人关系。
大蒙古国时期规定,各千户要以秃鲁花充任怯薛。秃鲁花意为质子,即人质。忽必烈建立元朝后,世袭四怯薛及执事官的多系功臣子孙,仍以秃鲁花的方式充任怯薛。成吉思汗让古列坚(驸马)不离自己左右,他们中大部分都在怯薛军中,使他们及他们背后的家族处在严密的监管之下。他们享有崇高威望,但很少担任要职,这些女婿失去了在自己部落的权力,而且随军作战。怯薛虽然保留了古代扣留人质的政治传统,但成吉思汗希望通过它,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策略,来保持他们的忠诚和凝聚力。成吉思汗把这些充当人质的质子培养成行政官,当作人才储备,以备随时取代那些无能和不忠的官员。成吉思汗改变了质子的身份,将他们转变为国家的有机组织成分,使每个家族都与大汗和宫廷建立起直接的和私人的关系。
由于怯薛为皇帝近侍,往往能够议政参政,在朝廷决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。前四汗时期,怯薛通常集宫内服侍、禁卫亲兵和机务差遣三项职能于一身。忽必烈建元朝之后,设中书省、枢密院、御史台,执掌行政、军事和司法,怯薛的行政职能减退,主要服务于宫内和宿卫,但内廷的亲近怯薛,因为侍从皇帝左右,有机会“随时献纳”,比起省、院、台御前奏闻更为有利,容易左右皇帝的决策。
但这不等于说怯薛谗言干政。元代的御前决策是省、院、台大臣及怯薛有关人员共同进奏议政,协同皇帝决策,怯薛陪奏和参与御前奏闻是合法的。随着中书省充任新的朝廷行政中枢,怯薛与中书省之间长期处于既矛盾冲突,又内外配合的复杂状态。当怯薛与宰相矛盾激化时,怯薛往往利用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怂恿皇帝罢相。元末脱脱战前被罢相,直接导致了元朝的灭亡。